当前位置: 首页 心灵感悟 正文

“我要快乐”不应该是你唯一的目标

作者:    编辑:心理咨询中心    时间:2019-05-22点击数:



·为什么我们如此排斥负面情绪?

1. 负面情绪带来生理上的不适感

不论是何种的负面情绪都或多或少会给人带来不适。我们压力太大、情绪低落或负面思考时,人体内的皮质醇会大量分泌,让身体进入警备状态。于是,我们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胸闷,呼吸不畅,心跳加速,血压上升,手心冒汗……

2. 自我形象管理

我们都不想在他人面前流露一些情绪,因为觉得它们会破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比如,我们不轻易表现出对某人的嫉妒,因为不想自己被当作一个善妒的人;我们压抑愤怒,因为怕别人觉得自己脾气大;不想在对手面前暴露焦虑,让自己输了气势。

我们也会在心里对自己的“人设”有一些特定的期待——我们可能希望自己是温柔、自信的、心胸宽广的。因此,当我们认为与自己“人设”不符的情绪出现时,我们会质疑,甚至责怪自己为什么不能控制、消除这些情绪。

3. 被过分强调乐观主义和正能量的价值观绑架

生活中我们总被教导要多些“正能量”,少些消极负面的情绪。我们总称赞那些脸上挂着笑容、无论何时都充满希望的人。当一个人遇到挫折的时候,Ta会被劝说“乐观点”。

因此,很多人抱有一种乐观积极才值得被鼓励、接纳,而太“丧”则招人厌弃的误解。但事实上,悲观和乐观只是人们在面对人生的不可预测性时所采取的不同的动机取向,它们各有优势,没有好坏之分。

什么样的负面情绪是没有意义、应当警觉的?

社会家Elizabeth Bernstein指出,的确不存在积极的一面的负面情绪,她称它们为“空洞情绪”(empty emotions)。其中,最典型的两种是无望感和无价值感。

无望感(hopelessness)

无望感顾名思义,是一种染上了浓郁的绝望的情绪,它不基于某个具体的情境或某段特定的时期,而是涉及对整个未来的消极预期。

人之所以能够且愿意付出努力改变我们的生活,是因为一个信念,即“我们的行为会产生特定的结果,掌握这其中的联系,可以让我在未来通过行为达成目标。”因此,希望感是一种生活的必需品。

可如果这一信念遭到破坏,我们就失去控制感,产生“怎么努力也没用”、“希望的不会发生”的预期。如此一来,我们可能会放弃采取行动。更糟糕的是,放弃尝试和努力可能导致我们的预期成真,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有种与无望感密切相关的行为叫习得性无助——本来可以采取行动避免恶果,却选择相信痛苦一定会到来,放弃任何反抗。习得性无助,就是这样一个无望感的笼罩下的,让人一事无成的魔鬼。

无价值感(worthlessness)

无价值感是一种自挫性的情绪,来源于没完没了的自我批评,认为自我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被这种情绪困扰的人可能因为无法看到、认可自身价值,而不由自主地去追逐财富、权力、名望这些普遍被认可的外在事物。

然而,即使他们拥有了这些,内心依然是空虚的,仅凭这些世俗定义的“价值”,是无法填补这种自我的无价值感的。

同时,陷于无价值感中的人还可能通过取悦他人、获得他人认可来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但这种完全建立于他人的评价和反馈之上的脆弱的价值感,着实不堪一击。我们过去文章中多次讨论过的讨好型人格就与这种无价值感息息相关。

这无疑是一种使人痛苦的情绪,它令一切努力认可自己的行为都显得徒劳,让人迷茫且空虚,似乎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空洞情绪最大的共同点,也是它们缺乏积极意义的原因是,它们脱离了现实,不基于真实发生的事件或客观事实,且往往是长期的、难以调节的——它们承载着一种虚无的悲观感。因此,空洞情绪很难引起良性的行为改变,毕竟它们不仅来由不明,且我们不论做什么,都缓和不了这些难耐的情绪。

此外,“我感觉毫无希望”及“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也是许多抑郁症患者日常的感受。因此,如果你觉得自己符合以上的描述,并且长期受到无望感和无价值感的折磨,那么你需要提高警惕,去寻求一些专业的帮助。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联系电话:0734-3456525、0734-8484844(东校区)      0734-8486673(西校区)    

联系地址:衡阳师范学院东校区校医院三楼316         衡阳师范学院西校区图书馆西101室

Copyright© 2018 衡阳师范学院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