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出版的一本名叫《杜拉拉升职记》的小说在两年中创造了210万册的销售纪录。杜拉拉,这个教育背景一般、天资一般、在外企靠着个人奋斗取得了小小成功的职场女战士,一下子成为了职场界的代言人。无数读者感叹:“我就是杜拉拉。”紧接着,杜拉拉被越来越形象化和对象化。本月14日,徐静蕾版的“杜拉拉”电影正式公映。徐静蕾的原话是,看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就像看本时尚杂志,翻开目录,有广告、有漂亮的衣服、有职场故事、有情感、有性。电影版的《杜拉拉升职记》毕竟是部电影,职场只是故事的发生地,它没有教授白领生存之道,就连展示的白领生活恐怕在很多职场中人看来,也描摹得过于浪漫或者隔岸观火。物理学中有个“测不准”原理,嫁接到此处可以演绎为——当你想观察职场,或者已经投身其中时,它已经不是原本的职场了。
但原本的职场是什么样?当市面上充斥着“厚黑学”“生存指南”之类的职场作品时,我们用《杜拉拉升职记》做了一个实验——解剖杜拉拉的职场误区,有请专业人士和职场中人做评审团,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评点职场生活和职业梦想。
职场可能不是战场,也并不是那么绝对的名利场,就像我们采访中《浮沉》的作者崔曼莉所说:“对大多数职场中人来说,职场即是人生,你选择用什么态度投身职场,往往折射出你希望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
当你遭遇到菜鸟杜拉拉的困境
杜拉拉已经不是一个人,说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要加上一个“们”字,以表示这是一类职场形象——女孩、积极、努力、坚韧、肯奋斗,有相对不错的学历背景,和绝对清白的身家,她们在职场中不遗余力地希求肯定,又因自己的菜鸟身份而屡屡碰壁。
一句话,杜拉拉是个有野心的职场新人。在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杜拉拉在一个半小时内从企业最初级的螺丝钉一步步进阶,蜕变成职业HR经理。电影中的杜拉拉是个幸运的姑娘,在她升职的道路上,她没被荆棘划伤,最终摘走了玫瑰。但现实中,每个职场中人都不是有30条命的超级马里奥,你只有一次机会,你可能没杜拉拉那么幸运。那面对杜拉拉们的困境,而职场达人会做出何种选择?
职场新人遇到第一个棘手问题 ——马蜂窝是捅呢,捅呢,还是捅呢……
场景:杜拉拉作为职场新人,加入到某大公司,开始加班加点地工作。马上,杜拉拉的工作得到了上级的肯定。杜拉拉所在部门要负责一次公司装修的全部组织工作,此工作费力不讨好,部门经理玫瑰因为受到老板的不公正待遇,于是就假装生病请假,而现有同事也没有人愿意捅这个马蜂窝……
杜拉拉的做法:在开会的时候,杜拉拉主动承接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同事觉得杜拉拉捅了一个马蜂窝,想表现自己,还会蜇上别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杜拉拉鼓起勇气,积极面对。在装修进行到王伟部门时,没有人肯停下工作配合,杜拉拉直接找王伟喊出:“给大家半个小时时间打包,半个小时之后所有的东西当作垃圾丢掉,给我搬!”最后,装修工作顺利完成。但等到公司装修一新,玫瑰又立刻回到职场。
徐静蕾:玫瑰在职场上没有得到应有的职位,她的反应很正常,至于像杜拉拉这样的职场新人,难免受到不公正待遇,从长远来看也未必会是件坏事情。至于杜拉拉这个角色,她会这么做,一方面她是职场新人,需要表现,而且以前的女性都是从属地位,别人给她东西,她作出反应。杜拉拉和别人不一样。你个人强大了,才更有魅力。
Nobody:杜拉拉是个挺幸运的人,她其实是乱挥着王八拳胡打一通,但最后都把事儿干成了。而且,她和王伟的冲突,她是被包容了。在公司,跨部门的老板,甚至是跨部门的同级都是不能得罪的。杜拉拉的这种情况,如果换成是我,我不会这么做。工作上,因为你老大不扛,一定有原因,背后的水深水浅是你一个菜鸟根本想不到的。我也理解一个新人渴望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如果你非常想做这个项目,在开会的时候你可以略有所表示,让你的老板直接点你名,不要跳出来争。
办公室恋情“不显好”吗?
场景:其实构成《杜拉拉升职记》的核心问题,是几对办公室恋情。首先,是钻石王老五——相貌英俊又有良好教育背景的销售部总监王伟,与人事部主管玫瑰的恋爱。分手后,王伟和杜拉拉相恋。而女同事海伦此刻也秘密和办公室另一男士恋爱。
杜拉拉做法:当王伟表示出对杜拉拉的好感时,杜拉拉想的先是“公司规定”,而一直犹豫。在公司去泰国旅游的时候,终于压抑不住爱火,与王伟发展成地下恋人。但是“一旦曝光,必须走一个” 的公司规定,始终是困扰杜拉拉的严重问题。
其他人物的下场:玫瑰和王伟在几年地下情自然解体后,平静分手。海伦因恋情曝光,被迫辞职。
徐静蕾:我对办公室恋情挺理解的。你不能因为一个人社交圈子小而埋怨他,他的生活环境就那样。他一心放在工作上,他能接触到什么人啊?杜拉拉是对自己有要求的,什么事情影响了“职业”这件事,我先从缓考虑,才会对王伟这样的钻石王老五有所犹豫。电影快结束的时候,王伟问杜拉拉,跟我去环游世界好不好?杜拉拉还摇头。我们公司小孩儿说,她怎么这么讨厌啊!环游世界都不去。面对工作和爱情,杜拉拉明显会选择前者。
Nobody:戏里3组办公室恋情,吴佩慈那组属于胡闹款。而杜拉拉呢,她做得没有玫瑰漂亮。如果你在办公室谈了恋爱,就别拿你的职业操守当做第一原则,因为恋情发生的情况已经是你所谓的职业操守不允许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办公室恋情分两类,要是大龄单身男女就是相爱了,其实这也没什么。但是过了暧昧期,确定了恋人关系后还是应该第一时间尽早让大家知道,因为根本瞒不住,先察觉的一定是你的同事。但公布的时候最好先告诉领导,以表示对他的尊重。我知道的公司都挺有人情味的,基本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还有一类恋情,是道德标准线以下的,比如有妇之夫和有夫之妇为了达成某种利益共同体搞到一起,这种就很破坏职场规则,而且也对其他同事不公平。
职场受挫就要购物发泄吗?
场景:得知玫瑰是王伟前女友的杜拉拉,选择购物发泄。
杜拉拉的做法:疯狂扫街,不仅买时装、名牌,而且分期付款买了一辆跑车。
徐静蕾:其实也有人说过我们电影里出现的那些品牌可能不是普通白领日常消费得起的,但毕竟是拍电影,我不能拍一个太写实的。而且,白领挺能花钱的,经常听说有人买一个包用一个月工资。电影有一个夸张,而且我们都是把牌子放在里面的。
Nobody:消费本来就是因人而异,但我不相信占大比例的职场女生会这么购物发泄。职场中人都是套中人,被框在一个个圈子里,所以他们的计划性更强。因为压力大,所以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台阶,我的下一步在哪儿?我挣的钱按照职场中的阶层,多少用来买衣服、买包武装自己,又有多少用来投资,职场中人时刻都是很明确的。
面对职场非议,哭着争辩,还是笑着离开?
场景:Eva因为喜欢销售总监王伟而备受非议。某次在洗手间,几个女同事议论Eva“做梦都想当王伟的秘书。”
Eva的做法:这时,Eva从洗手间出来,笑盈盈地看着非议她的女同事,说:“我就是喜欢王伟,就是想做他秘书,怎么样?”
徐静蕾:李艾演的Eva就很时尚,别人在厕所里议论她,Eva不就想当王伟的秘书嘛,她一点都不生气,你说我喜欢他,我花痴,我就花痴了。中国人就是太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了。相反,Eva是我欣赏的做法。
Nobody:职场中有一个关键词,就是——扛!无论被别人怎么诽谤,无论内心如何狼狈,但背影一定要优雅。职场是个强者生存的空间,哭或者崩溃,只会让你在职场中失去了尊重。我认识的职场中人,可能会小小示弱,但都是为了走得更远。比如,有的人只会在一种情况下哭,就是年会上喝多了酒,然后哭诉她压力有多大,多承受不了。但你真觉得她喝多了吗?我看到的都是眼泪背后清醒的小心灵。
公司规定与私情,左右为难!
场景:王伟因为公司结构调整,被上级在内部会议上“弹劾”。负责公司人事的玫瑰得知后,根据公司流程,把王伟的工作变动告诉了杜拉拉,让杜拉拉负责此事,并强调,暂时不要告诉王伟。
玫瑰的做法:当天晚上,和王伟曾是恋人关系的玫瑰就把此事告诉了王伟,让王伟早做打算。
杜拉拉的做法:杜拉拉得知后,陷入了纠结——于公,应该对王伟隐瞒;于私,王伟是自己的恋人,应该告诉他他现在的职场处境。但最终,在王伟的几次暗示下,杜拉拉都选择三缄其口,对王伟隐瞒。
徐静蕾:不认同杜拉拉的做法,但我理解她。杜拉拉情感上幼稚,玫瑰更成熟,我从职业角度上我要告诉你,不能透露。但她转头和王伟说,毕竟他们有这么长时间的感情,而且她了解王伟,他不会告诉别人。
杜拉拉的做法就是一个新人做出来的,她被职业洗脑了,被“职业”这种东西罩住了。但是成熟的人,会被“人性”罩住。玫瑰身经百战,玫瑰也有杜拉拉的阶段。这是两个职场女性处于不同的职场阶段。
Nobody:我的原则是,职场上不要寻找爱情或者友情。我们希望有和谐的办公室环境,但是你会发现,关系不错的同事,和关系不错的朋友,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但是,职场中又很难完全撇开情感,如果我被迫面对情感和原则对抗的情况,我先要看此事我能不能扛下来,我的力量有多大。我不能扛的事情,比如你黑公司钱了,我不主动揭发,但如果被问到,我会说出实情。如果是我力量范围之内可以扛住的事,我会放你一马,但我不会让你或者任何人知道,是我破坏了原则。
被妖魔化的职场,被脸谱化的成功
见微知著,杜拉拉只是一个小小的职场中人,但随着“杜拉拉”的升职,“职场”类型的作品开始了大规模繁衍。在采访中,职场作家毕群把职场作品分成了两类:“一类是职场小说,像《杜拉拉升职记》《做单》;一类是自传性质的,如李开复和梁冬写的书,在讲述自己的经历。小说的读者女性居多,因为女性更偏向倾诉,特别是现在职场的主体是80后、90后,他们没有哥哥姐姐,在如今的市场化职场下,父辈不能给他们很好的见解,所以会比较迷茫,这些书的存在解决了这样的需求。”
除了上述两类,更有一些技巧性、攻略性的职场作品充斥市场。在绩效的时代,上学时大家比分数,进入职场大家比薪水、比职位、比公司大小和下属人数,如此氛围也影响了图书作者,“职场成功密码”“搞定你的老板”“职场生存之道”“职场厚黑学”,一波又一波的职场作品在持续攀高销售量的同时,不断挑战着底线。
的确,在职场中沉浮的套中人都期望通过自身奋斗抵达成功,但成功的意义可能并不趋同。在采访中,崔曼莉说:“我们的职场还谈不上一个虚拟的战场,因为现在没有几个人拥有把自己当成战士的职业素质。我们还是不要太妖魔化职场了,有的人可能一辈子不知反思,有的人好歹有点自我总结,但大部分的人都不会达到反省的高度,职场毕竟不是宗教场所。”
追求职场成功学的时候,你在追求什么?
就像童话中最完美的结局是“最后王子和公主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一样,大多数职场作品中最好的结局是主人公的加薪、升职、跳槽成功。为了这种美满,主人公们往往倾其所有,释放正面能量的同时,适当的时候也会采取并非那么正面的手段。但是“升职加薪”这种职场成功的标志,又是否就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呢?
崔曼莉:职场即人生
在我看来,职场即是人生,代表了你希望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而我所理解的职场成功学,是可以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并且可以向着一个目标不断前进。在我的《浮沉》里没有成功学,它描述的是职场中人的生存状态。
陆琪:最大的成功是实现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成功的理解,有些人追求的是大理想大目标,需要一步步地往上冲。有些人追求的是小生活小日子,只要能平平安安不受打击就好。职场最大的成功,应该是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我的《潜伏在办公室》的第一章里,就写明了,每个人都应该有理想。这不是抄袭别人的目标,而是由自己的价值观决定的。
毕群:成就感很重要
我跟梁冬在一起聊天,他也是在职场上,他说你做喜欢的事情,然后一步一步努力去实现,这才是成功。如果把钱或者是职位作为成功的要素就很容易失落。因为这很大程度是依靠运气,如果你运气不好,没有成功,你还怎么活啊。比起金钱,我觉得成就感更重要,人生最悲惨的不是你得不到想要的,而是你发现得到了自己其实并不想要的。
张大志:职场幸福学说
追求高绩效的价值观之外,还有另一种“职场成功学”——自由快乐的工作与生活,目前为止,我在自己的作品里企图追寻的就是这个价值观。比起那些身居高位、压力巨大、生不如死的“成功者”,我们是幸福的,也许这应该叫“职场幸福学”。
胡震生:了解你的属性
在IBM,如果技术员不希望从事管理,那他的级别和工资并不会受到影响,依然会因为他工作的时间长短和专业程度而逐年提升,导致他会比他老板的老板收入还要高的情况。而人事管理就是人事管理,并不一定意味着高薪。所以,升职、加薪和跳槽之间并不存在着必然联系,在我看来都是解决某种问题的办法,而不是目的。如果你是只适合技术研发的“技术动物”,却为了某种目的,一心追求升职,那你肯定会败倒在那些天生适合玩政治的“政治动物”手下。
将个人价值等同于职业价值,是工作狂还是可怜虫?
除了追求实用主义、物质层面的职场成功外,还有一群超常努力工作、渴望在职场中有所作为的人,甚至有的人将职业变成自己的信仰,把自我价值等同于职业价值,这是个人性格所致,还是被强势企业文化洗脑的结果?
张大志:小心过劳死
我是某心理杂志的专栏记者,对这个现象也曾做过研究。把工作变成信仰,超常努力工作是种极不健康的职场观念。心理学与工作相关的分支把人的生活分为三部分,即工作、生活与休闲,能达到三者之间有机平衡的人才可能在职场上走得更远。现实之中不乏职场奇葩,努力工作继而早早凋谢,IBM的高级职业经理人李清平、均瑶集团的创始人王均瑶都是壮年辞世。职场上把工作当成信仰的人比例应该不足10%。客观地说价值观的形成与很多因素有关,外因多半是企业疯狂向上的文化,内因则是本人超强的上进心。如果您是这种人,我建议您还是尽早从这种状态摆脱出来。
陆琪:有上进心的人爱弄权
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的,虽然中国的教育会把人逐渐趋同,但性格上,还是多元化的。所以有机灵狡黠的,也有埋头傻干的。超常努力工作和有上进心不是一个概念,真正有上进心的人,会比较阴险,他们玩弄权术多过干活。而拼命干活、不管其他的人,往往是被老板、被家庭、被社会忽悠的人,他们做死做活,却还在底层,赚很微薄的薪水,特别可怜。
胡震生:这种人是进化论的产物
看过动物世界吗?一个猴群,天生就有一定的比例,会诞生出几只一心想当猴王的猴子,也会有一定的比例,生出一生委曲求全的窝囊废。在我看来,这种人的出现就是人类的达尔文进化,既有基因的成分,也有童年家庭成长带来的影响。优胜劣汰,物竞天择,这是自然规律。但可以宽慰普通大众的是,这种工作狂很多时候家庭会出现很大问题,可能职场成功后,生活并不如意。
职场厚黑学,是博弈论还是阴谋论?
职场图书中很大的一个分支就是“厚黑学”,随便翻一翻里面的权术和争斗,让人不寒而栗的同时不禁反问:我是上班呢,还是打仗呢?而出现这类职场指南书,是因为刘墉的那句“我不是教你诈”,实在是人心难防,还是读者、作者互相影响升级后,恶性循环的产物?
陆琪:我不教人厚黑,但会把厚黑揭示出来
厚黑学的文化根源在于法家,而权术的文化根源也是法家。把一切和权术有关的东西都归结为厚黑学,是比较肤浅的讲法。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权术,你讲或者不讲,它都存在。台面上大家讲的都是道德,是儒家的事情。但这个社会真实的运转规则并不是道德。所以道德不过是大家一个共同的心愿,也是坏人们的一个幌子。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权术。
职场里面员工是否学权术,是否勾心斗角都不重要,但上司和老板却是一定都会的,这一点不需要写,他们早就在斗争里锻炼出来了。
毕群:很多丑陋在底层根本看不见
很多丑陋是处在中底层根本就看不见的。但不可否认有这样的需求才会有这样的市场,有读者在这里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但作为作者,刻意去吻合这种情感诉求就是一种扭曲了。我觉得办公室还是一个小社会,那里不是你死我活,不是战场,是可以共赢的。
张大志:不能只看到阴暗面
大家应该注意到一个现象——凡是写厚黑学职场的大多数都是阴谋论者,认为全世界都在与自己为敌,所以每天生活中都充满了黑暗与陷阱。其实大可以不必。在遇到职场问题时完全可以引入博弈论的观点而非阴谋论。有句话叫“境由心造”,总是看到职场阴暗面的人也许最后真的会成为受害者。在我写的五本书里确实展示了职场的残酷现实,可是没有用厚黑学去应对问题,相反,我系统地引入了博弈论的方法,让大家有机会从光明面看清问题,这样也许与问题的本质更接近些,毕竟我们又不是什么大人物,没有谁会那么故意坑害咱。
崔曼莉:没人能靠“厚黑”成功
有的出版社为了赚钱,用“厚黑”作为卖点,但也要对得起自己啊。我个人觉得厚黑学的做法太极端,我没有见过哪个以厚黑为准则的人最终获得职场成功,当然,也没有见过哪个天真烂漫的人一步登天。我们的职场还谈不上是一个虚拟的战场,因为现在没有几个人拥有把自己当成战士的职业素质。我们还是不要太妖魔化职场了。
新时代女白领——为什么职场小说中女性形象多?
不少职场作品都是以一个奋进的女性形象为主角,杜拉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是因为女性本身更容易被职场问题困扰,抑或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男女平等的另一种解读?在质疑不少职场作品中对“成功学”功利主义的追求后,客观来看,职场作品中的女性和男人一起拼杀,这从某一个角度颠覆了“女人最好的归宿就是嫁个有钱人”的传统价值观。
陆琪:愿意带领男人拼杀的女性还是少数
在职场里,女性和男性的困扰是不同的。很多男人都会有难以满足的欲望,不肯止步,所以优越感会低一些。而女性容易满足于现状,优越感自然会强一些。中国的女性解放远远没有到来,这不过是开了个头,现在对女人来说,嫁人结婚情感还是最重要的,而愿意带领一帮男人拼杀职场的女性是少数。所谓女性奋斗史这种词汇,本身就很男权。女性奋斗史没有必要拿出来单说。中国社会,还没有完全从一个男权社会跳脱出来,即使在白领里,很多女人还是愿意依附于男人,譬如让男人赚钱,譬如让男人买房。这是从心理上屈从于男人。什么时候,女人的心态改变,愿意让男人依附于她们,那才是女性解放的状态。
张大志: 女性应该有自己的成功标准
也许因为读小说的以女性居多,更主要的原因,我想是此类作品的作者多半为女性,她们用自己的眼睛结合温婉细腻的写法成就了自己的作品。男性视角的职场小说极容易写成“后宫嫔妃式”,看多了就让人恶心了。
每年我都进大学给同学们讲求职技巧,轮到女同学提问时她们大多会问:“我如果够努力像男人一样工作,能不能取得男人一样的成功呢?”我的回答是:“您这是何苦呢?女人就是女人,就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成功,为什么非要变成一个男人,用男人的标准来规范自己?”
胡震生:男商战女职场
只能说明女性作家的数量大于男性,而且跟风跟得比较快而已。有句话叫男商战女职场,说的是男性喜欢斗争,而女性更关心生活,这是男、女职场小说的最大不同。女性比男性更关注生活质量,这是女性动物的天性,而争强好斗则是男性动物的天性。女性的母性天性是会更关注嫁人和生子,如果让她们放弃这种天性,而去为了生存和物质拼杀,那的确是有点问题。可是如果在满足这种天性的前提下,女性去获得更多的自主和自我成就,那肯定是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