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维仁
人不能用意志主宰情绪,但是,人可用意志经由选择而主宰自己的思想,间接控制自己的情绪,获得或保持好心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明明和朋友约定下午一点在某地见面,没想到超过一刻钟了,还不见人影。若我们心想:“他又迟到了,真是不尊重我”,我们会觉得生气。再过了一刻钟,人还是没来,我们便想:“是不是当初我没把时间、地点说清楚?”此时我们觉得懊恼。又过了一刻钟,对方还是没来,我们可能会想:“他是不是出了车祸?”此时我们觉得忧虑、着急。最后,当朋友平安出现时,我们立即觉得欢愉,松了一口气,但紧接而来的,是各种交织复杂的情绪。若朋友的迟到有个不寻常的好理由,例如公车出事而他幸好没受伤,我们不但感到释怀,还会觉得庆幸。如果我们认为对方迟到的理由只是个借口,则会感到愤怒,想给他点颜色看。
思想改变了,情绪也会跟着改变。如果我们不在思想上继续增强(例如记恨),任何情绪都会消逝。我们应该学习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因为我们有能力选择自己的思想。
为了彻底厘清不断浮现的负面情绪,除了设法疏导、表达这些怒气之外,还要努力探索引发情绪的那些想法。借着沟通,把情绪感受和更深的想法都表达出来,使这些想法得到消解的机会。想法转变之后,原来的情绪自然会消失。
以上述朋友迟到的例子来说,当你把自己的感受(心里不舒服)和想法(认为不被尊重),用成熟的态度对朋友表明后,如果朋友诚心道歉,并且日后行为有所改进,消除了你生气的理由(思想),你的怒气自然会消失。
如果朋友没有一点悔意,那么在你表达了情绪和想法后,就接受这个不愉快的事实,改变自己的思想吧。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你可以这样想:“朋友不可理喻是他的问题。若能原谅他,代表我成熟了,何况真正吃亏的是他自己,因为他不但少了个朋友(世上也多了个讨厌他行为的人),而且失去了成长、得到真正幸福的机会。为这种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懊恼,是跟自己过不去。”这些想法不是自我安慰。因为人可以不让外界所发生的事左右我们的情绪。如果朋友向你道歉,你就笑;不向你道歉,你就哭(或生气),那么别人岂不是很容易将你玩弄于股掌之中?
我曾辅导过一群有情绪问题的青少年,其中有一个孩子最怕别人叫他“肥猪”。每当有人这样喊他,他就浑身发抖,面红耳赤,肌肉抽动,大叫“STOP!”。这些反应使那些逗他的人开心得很。而当他反应得愈激烈,其他青少年就愈爱逗弄他。
切记一个谚语:“如果我不合作的话,无人能使我生气。”(You can not make me mad without my cooperation)为了帮我的学生了解这一点,我请他们做以下的实验:“我们来打个赌,如果你有办法马上使我生气,你就赢了,我给你一百块钱。但是,如果你不能现在就惹我生气,你就输了。现在使出你浑身解数,看看你是否有本事让我生气。”一般来说,在我们不合作的状态下,大概没有人能使我们生气。所以我们会生气,自己要负起大部分责任,不能只怪那些误碰我们“心理按钮”的人。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假设我很高,没有“怕人笑我矮”的“心理按钮”,那么别人笑我矮,对我一点作用也没有。即使我真的不高,若是我的自我观念很健全,知道我有许多其他的长处,别人笑我时,也无法惹恼我,因为我没有那个“心理按钮”。
人最重要的事是成长。我们无法让风静止,该做的是调整自己的帆,让船可以驶向目的地。所以别忙着不许别人触及我们的心理按钮,应该把精力用来改变自己的心理按钮。就如前面的例子,即使自己矮,也可以发展各方面的兴趣、能力与品格,等自己心理变得更有安全感、更成熟,怕矮的心理按钮改变之后,别人就无法用笑你矮来惹你生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