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的慵懒还未散尽,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你是否感觉明明有一堆计划,却总是提不起精神?别急着自责,从科学上看,你可能是陷入了大脑和身体的“节能模式”。
01.懒惰背后的真相

我们常常把“懒惰”道德化,认为它就是懒散或缺乏意志力。但实际上,现代心理学认为,持续性懒惰往往是一种信号:可能是身体需要休息,大脑需要调整,或是情绪需要关照。所以,懒惰不是你的错,而是你需要注意的“提示灯”。
02.懒惰的案例

借口性懒惰
为了逃避任务,给自己寻找多个理由,从而让懒惰行为变得正当化、可接受,以减轻或消除内心的愧疚感。
拖延性懒惰
明明有时间、有能力完成,却选择用各种事情消磨时间,直到最后一刻才仓促完成,致使内心充满焦虑和自责。
舒适区懒惰
满足于现状,不愿离开熟悉、安全、低挑战的环境,它让你感到舒适,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停滞不前。
03.从“懒”到“燃”怎么做?

1.动能启动法
从最简单,最喜欢的任务开始做,在精力高峰期处理最困难的任务,在低谷期做些机械性工作。顺应规律,事半功倍。
2.三秒启动法
这是应对犹豫和内心戏的终极必杀技,想做什么事,心里数 “3-2-1,做!”直接行动,不思考、不评判、不纠结。
3.游戏化激励
我们的大脑渴望即时反馈,所以我们可以制作任务清单,每完成一项任务就让自己休息一会儿或给自己小奖励。
04.小结

懒惰从来不是需要“战胜”的敌人,而是提醒我们调整节奏的朋友。真正的积极状态,不是一直往前冲,而是知道何时奔跑、何时漫步、何时停下欣赏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