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信息 正文

网络炫富:畸形心理在作怪

作者:辅导中心网页部    时间:2011-02-28点击数:

简述:

网络炫富事件频发,反映出了我们社会群体中所存在的浅薄以及公德心的缺失。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呢?

 

内容:

 

网络炫富风愈演愈烈,在百度词条上搜索,与炫富心理相关的帖子不计其数。在《我的车,你们倾家荡产也买不起!》的帖子里,一个自称兰董的70后女子,上网发视频。炫耀名车名表的她,用尖酸刻薄的语气辱骂80后、90后,“这些东西你们一辈子都买不起见不着,可我买了几天就不喜欢了”。

 

一个《败家小妞疯狂扫货一小时,太古广场败掉八万》的帖子,也被网友热炒。该女从内地某处飞澳门随后转抵香港去太古广场逛街,用一个小时的时间,买下了包括香奈尔、普拉达等世界知名品牌在内总价值8万元的商品后,很是遗憾地说:“身上一共就这点钱了,再逛也只能是干看着了。”

 

今年以来,一个《广东90后富家女显摆私生活》的炫富帖也被十多家网站转帖。发帖人声称,帖子主人公“是一个富家女孩,是我的一个朋友”,随后便是21张炫富的图片。其中有三辆高档汽车,一辆是凌志车,一辆是霸道越野车,另一辆则是保时捷车。发帖者在前两辆汽车的图片说明中注明是“家里其中的两辆车,一辆是她哥哥的,一辆是她姐姐的”,而后一辆小车的图片说明则是“她家里的红色保时捷”。有一张图片拍的是成扎的钞票,其图片说明为“还是零用钱,钱就是多,就是厚……”

 

网络炫富是浅薄无知,面对网络炫富现象,总会惹来网友的板砖一片。网友们普遍认为,网络炫富行为分明就是把无知当做性格,是生活庸俗化的表现。网友“baolongtu”表示:“钱只是我们这个社会流通的一种工具,它和我们手中的锤子一样,你用完了,就该别人用了;人品与学识才更重要,只要你得到了,别人是拿不走的。还有就是,幸福来源于综合因素,不只是钱的多少。”

 

假若网络炫富行为不是炒作,而是活生生的事实的话,我们就不得不认真思考,正值豆蔻年华的孩子们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这种让人堪忧的事情为何会发生在他们身上呢?

 

别拿网络炫富太当真。网友“平凡”表示,面对网络炫富,很多人异常气愤,对这些炫富人士表示怀疑的,有之;对这些炫富人士回骂的,有之。他觉得,对于网络炫富,我们大可以忽视。这位网友同时认为,网络中还有些没有证实的炫富,想必很多也是PS、伪造的“富”。这些人的真实目的并非是为了炫耀自己手中的钱,而是通过这个方式来吸引大众眼球,以达到宣传自己,炒作的目的。面对这个目的,我们的任何关注,甚至是回骂,就都已经着了对方的道。不管社会如何骂声四起,他们是不会在乎的。最终是他们的目的达到了。

 

“‘炫富’这种行为的存在无不显示出我们社会群体中所存在的浅薄以及公德心的缺失。”在分析导致这种行为的原因时,网友“一言”表示,青少年中的这种网络炫富行为是家长对青少年价值观缺乏引导的直接恶果,这样的“无知”绝对不应成为一种引领价值观的标新立异!

 

“怎样帮助青年人树立远大的理想,进而结合理想,为他们找到一个或多个对成长有益的偶像十分迫切而且必要。”网友们纷纷呼吁应引导青年人培养正确的金钱观,弥补价值缺失。“面对金钱的诱惑,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告诉孩子钱是什么,怎么来的,这十分必要。在家长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只有让孩子从小受到良好金钱观教育,长大成人后他们才能对金钱抱有正常的心态,处理好人与金钱的关系。”

 

专家:炫富者需做心理咨询

 

网络炫富作为热门社会话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有权威媒体评论:“这种现象,是财富成为成功标志的当下,人们对财富急速占有的欲望达到了顶峰的表现。反映出富人希望用财富引来更多人的羡慕,而一些人上羡富、下欺贫的畸形社会心理,是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财富激增的副产品之一”。

 

“在网络上炫耀都是虚荣心在作怪。”有心理学家指出,许多爱在网上炫耀的年轻人都有一种寻求自我肯定的心理。“就像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要一样,证明自己很有价值与地位、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也是绝大多数人的基本需要。但如何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则取决于炫耀者自己的价值观。”

 

心理学家进而表示,炫富辱贫是一种攀比心理,炫耀的目的是获得一种满足感,其行为背后则是渴望被人尊重。网上炫富一族,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反映了他们自己的自卑心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受不到他人的重视而在网上炫耀自己的奢侈,这是自卑心理作怪,这种人最需要做心理咨询。

 

与此同时,有专家警告,当千万个“雅阁女”、“烧钱男”蜂拥而来,网络“炫富”已经上升为一种畸形的社会现象,我们必须正确地行使网络带给自己的言论自由,慎重对待由千万个个体传播汇聚而成的网络传播的社会效应。

 

“现在许多媒体都在宣传年轻人应该追求‘炫生活’,很多年轻人也喜欢将自己的‘优点’贴在网上引起围观,更可恶的是,有些人是利用恶俗的炫耀手段来进行炒作。”有媒体提醒,真正应该加以关注的是,这种现象背后的商业炒作。有人借助这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制造话题,利用人们猎奇、评判的心理,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这非常可怕。

 

来源:39健康网

联系电话:0734-3456525、0734-8484844(东校区)      0734-8486673(西校区)    

联系地址:衡阳师范学院东校区校医院三楼316         衡阳师范学院西校区图书馆西101室

Copyright© 2018 衡阳师范学院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