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8日至30日,湖南省教育厅举办全省高校专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主题为《高校新生心理适应讲座》,我校积极组织全体辅导员线上观看学习。此次培训旨在全方位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心理育人能力,将其作为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进行重点锻造,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提供坚实支撑。现将部分学员心得体会予以刊发,供各学院辅导员学习交流。
经济与管理学院辅导员陈志鹏
通过本次活动,我的收获颇多。此前我误以为新生的“不适应”只是短暂情绪,学习后才明白,若不及时引导,可能演变为长期心理困扰。
自主学习模式下的迷茫、集体生活中的摩擦,都需要通过针对性的适应教育化解,这让我意识到心理引导需前置。在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模块,我学到了关键的“预警信号”与“应对步骤”。情绪上的持续低落、行为上的突然孤僻、言语中流露的消极想法,都是需要关注的信号。我明确了干预的核心原则:不评判、先倾听、速上报,既要给予同学情感支持,也要及时联动学校心理中心,避免因延误处理酿成风险。
学生工作部祖娜尔
近期参与的《高校新生心理适应教育》专题课程,让我对“如何帮新生迈好大学第一步”有了更系统的思考与更精准的方向。
有学生因自主学习节奏失控而焦虑失眠,因人际摩擦独自落泪,因目标缺失陷入“空心病”。此前我多以个案疏导为主,虽能解一时之困,却缺乏体系化引导。课程中“新生适应三维模型”的讲解令人豁然开朗——从学习自主化、人际陌生化、目标模糊化三个核心维度拆解困境根源,让我明晰了问题背后的共性逻辑。
“新生适应力评估量表”,可助我快速筛查高风险学生,实现精准帮扶;“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中的活动设计,比单纯说教更能引发学生共鸣。“家校协同沟通指南”,解决了我长期以来“想联动家长却无方法”的难题。
地理与旅游学院辅导员左雯雯
参与《高校新生心理适应教育》专题培训使我受益良多。课程中系统讲解的“新生心理适应阶段模型”,将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变化分为“兴奋期—迷茫期—调整期—稳定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的典型问题与干预重点都清晰明确,可以通过观察和简短交流判断学生所处阶段,再针对性地提供帮助——比如对“迷茫期”学生,不再是泛泛的安慰,而是引导他们制定短期学习计划,用具体目标驱散迷茫。最让我受益的,是课程中“朋辈互助+辅导员引导”的协同模式:应该充分发挥心理委员们的力量,结合“朋辈沟通技巧”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成为新生身边的“暖心倾听者”。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辅导员谭咏佳
参与本次《高校新生心理适应教育》课程学习后,我对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认知从“笼统关注”逐渐转向“精准施策”。我认为研究生新生入学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与本科截然不同,研究生新生面临的核心压力集中在学术科研、身份转换与未来规划上:1、跨专业学生因知识断层陷入课题选择焦虑,2、部分学生由于脱离集体学习生活导致社交封闭。培训中强调的“沟通技巧”,为我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与新生谈心时,先倾听其科研困境再提供建议,而非直接给出解决方案。结合本次培训内容,我已初步拟定开学初期关注研究生新生适应性的工作方法:联合学术导师开展“科研入门沙龙”以及“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帮助研究生新生提前化解思想中的困境。
法学院辅导员黎兆萍
最近看到提倡的“让花是花,让树是树”的教育理念,结合本次参加的高校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培训,感触颇深。辅导员是学生亦师亦友的“陪伴者”,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于“主动预防”与“温暖支持”,核心在于尊重个体差异,倡导多元成长。通过“望、闻、问、切”的工作方法行之有效。“望”,即通过日常观察、宿舍走访,于细微处感知学生状态;“闻”,是倾听的艺术,创造安全氛围,鼓励学生敞开心扉;“问”,是主动关切,通过主题班会、团体辅导,引导他们认识并表达情绪;“切”,则是精准施策,对普遍性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对个别危机苗头,及时联动专业资源进行干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辅导员陈小燕
近期,我参加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预防课程,此次学习让我收获颇丰,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培训中,我了解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业压力、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等都可能成为心理危机的导火索。通过观察学生的情绪、行为、认知和躯体等方面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学生是否处于心理危机状态。情绪上的高度焦虑、紧张、抑郁,行为上的社交退缩、自我伤害,认知上的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躯体上的失眠、食欲不振等,这些都是心理危机的预警信号。课程还强调了心理危机预防的重要性。预防胜于治疗,我们要从源头上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
文学院辅导员王晶晶
观看《高校新生心理适应教育》专题课程后,我对“适应”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适应不仅是环境的改变,更是心理结构的重构。许多新生在高考后目标缺失,进入大学后易陷入“目标真空”,产生无所适从感。课程强调“明确目标、开展行动”的应对策略,极具现实指导意义。作为辅导员,我意识到生涯规划教育应前置到入学初期,帮助学生树立短期与长期目标,激发内在动力。同时,课程中提到的“社会支持理论”也让我反思日常工作方式——我们不仅要解决问题,更要构建支持系统。未来我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动,利用心理中心资源,整合班主任、班干部、心理委员等多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音乐学院辅导员唐世芳
观看了《高校新生心理适应教育》视频后,我深受启发。视频中关于新生心理适应阶段性特征的剖析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从依赖到独立、从迷失到重构的心理转变过程,让我更深刻理解了新生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其中提到的宿舍人际关系调试和学业压力疏导等方法,对我开展具体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未来我将把视频中学到的四象限时间管理法和团体心理辅导技巧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组织主题班会、开展个别谈心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适应机制。同时,我也意识到需要加强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联动,构建更完善的新生心理支持系统。
美术学院辅导员张杰
此次培训中,通过真实案例剖析,我了解了从情绪、行为、生理三维度识别危机信号的方法。例如学生的持续情绪低落、社交回避、学业滑坡或睡眠饮食异常等,这些曾被忽略的细节,如今都成为了关键的预警线索。在干预技巧方面,“倾听优先、共情为本”的沟通原则,纠正了我以往急于给予建议的误区。而“黄金48小时”的干预时效概念,则强化了我的应急处置意识。心理危机预防是系统工程。必须构建“学校心理中心—辅导员—家长”的协同联动机制,整合多方资源,才能实现从“事后应对”到“事前预防”的转变。
外国语学院辅导员刘志伟
通过学习高校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预防相关内容,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知。高校新生刚从高中步入大学,面临环境、学习、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变化,很容易出现心理适应问题,比如焦虑、迷茫、孤独等。关注新生心理适应情况,是保障其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心理危机往往有迹可循,如情绪持续低落、行为异常、社交退缩等,掌握这些识别方法,就能及时发现身边同学的异常情况。同时,预防工作也不可或缺,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完善的心理支持体系,都能有效降低心理危机发生的概率。
数学与统计学院辅导员颜绘锦
在参加湖南省高校专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关键地位。通过系统学习《湖南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条例》解读、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创伤治疗技术等核心课程,结合案例研讨与实地观摩,我对如何帮助新生跨越心理适应期、构建健康心理支持体系形成了系统性认知。培训中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分析,为我提供了实用工作技巧。此次培训不仅是一次理论充电,更是一场实践赋能。我深刻意识到:新生心理适应教育不是简单的“问题修复”,而是需要以发展性视角构建“预防-干预-成长”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教育科学学院辅导员吴金煌
新生从高中到大学,面临环境、学习、人际三重适应挑战,此前工作中我常陷入“被动应对问题”的困境,而培训则教会我用“主动构建支持”的思路破局。
在新生入学3个月内,学生会依次经历“兴奋期-迷茫期-调整期”,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差异显著。这让我意识到,不能用统一方式对待所有新生:对“兴奋期”学生,需提前预警学业压力;对“迷茫期”学生,要及时提供目标规划指导;对“调整期”学生,则需强化人际连接帮扶。
更具实操价值的是“朋辈互助+辅导员干预”的双轨模式。通过高年级优秀学生组成的“心理适应帮扶小组”,帮助其缓解孤独感。后续我计划在新生班级中试点该模式,同时结合定期心理普查,建立“一人一档”的动态关注机制。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辅导员姚尽沙
本次参加《高校新生适应教育》专题讲座,对我而言是一次极富价值的“充电”。作为一线辅导员,我对新生面临的普遍性困惑有直观了解,但此次学习让我站上了更系统、更专业的高度进行审视。新生适应阶段不仅是简单的入学引导,更是关乎学生心理健康、学业奠基与人格发展的关键期。我们的工作不能停留在事务性通知和管理,而应更具前瞻性和主动性。要善于识别学生的潜在压力,将心理疏导融入日常交流;要引导他们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规划”的学习模式转变,这才是对其长远发展真正的负责。通过本次学习,我将把所学转化为实践,力求将适应教育做得更精准、更深入、更有温度,切实赋能新生迈好大学第一步。
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付蓉
参加了本次湖南省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我受益匪浅。其实每个问题学生的成因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想解决这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就不能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不止要走近学生,更要走进学生,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信任,才能帮助他们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从而建立起良性的循环。通过本次学习,我增强了对学生情绪行为“预警信号”的敏感性,明确了从发现、评估到干预转介的科学流程,提升了“治未病”的能力。我将把所学化为所用,更主动地走近学生,做他们成长的引路人和心理健康的守护者,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体育科学学院辅导员罗森
参加此次湖南省高校专职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收获颇丰。新生初入大学,面临环境、学习模式、人际关系等多重变化,极易产生心理困扰。作为辅导员,要提前做好引导,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团体辅导等活动,帮助新生尽快熟悉校园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学习方法,以积极的心态适应大学生活。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识别,培训让我掌握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要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情绪变化和言语表达,及时察觉潜在的心理危机信号。同时,要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紧密合作,确保在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干预。